查看原文
其他

国医大师张琪:灵活运用“升阳益胃汤”,治多种疾病,此方具有广泛应用价值



中医书友会第4002期每天一期,陪伴中医人成长


I导读:升阳益胃汤是李东垣首创方剂,主治脾胃虚弱、清阳不升之疾,为脾胃病临证所常用。国医大师张琪老中医在应用中,别出心裁地用于内伤发热、飧泄、痿证、顽固性蛋白尿、血尿等的治疗,获得很好疗效,非常有借鉴意义。


—本文约4300字,预计阅读11分钟—

升阳益胃汤的应用

作者/张琪
作者介绍:张琪(1922~2019 ),男,汉族,河北省乐亭县人,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、主任中医师,著名中医学家。医承家传,在祖父指导下研读医著,1957年调任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医研究室主任,1977年任副所长,1980年晋升为研究员。被聘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。擅长内科,兼精妇儿,其学术思想是以《伤寒论》《金匮要略》为基础,对仲景学说造诣极深。诊务之余,先后于省内外杂志发表了50多篇论文,计30多万字;撰有《脉学刍议》《临床经验集》等8部著作。

升阳益胃汤乃金·李东垣所创,首见于《脾胃论》。
本方由黄芪、半夏、人参、炙甘草、白芍、防风、羌活、独活、橘皮、茯苓、泽泻、柴胡、白术、黄连、生姜、大枣16味药物组成。

据《脾胃论》所述,本方主治肺之脾胃病,其证为怠惰嗜卧,四肢不收。体重节痛,口苦舌干,食无味,大便不调,小便频数,不嗜食,食不消,兼见肺病,洒淅恶寒,惨惨不乐,面色恶而不和等。

由于脾胃虚弱,湿热留连,肺失所养,表气不固,故见以上诸症。
升阳益胃汤以柴胡、防风、羌活、独活升阳以燥湿;用白术、茯苓、半夏、橘皮益胃以化湿,湿去而阳气升发;黄连以清滞留之余热;泽泻引导湿热下行而解,加黄芪、人参、炙甘草以补肺气,芍药和营,收肺气之散,并节制柴、防、羌、独的辛燥作用。
诸药相合,健脾升阳益胃,佐以清热利湿,兼以补肺固表。
余向崇尚东垣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,在临证中常以《脾胃论》诸方治疗而收功。

对多种慢性疾病,凡见以脾胃虚弱、清阳不升为主要见证者,每以升阳益胃汤化裁应用而多获良效。因感升阳益胃之法具有广泛应用价值。此仅举医案数则以示一般。

一、内伤发热(无名热)

马某,女,28岁,1991年8月1日初诊。

此女在美国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,半年来持续低烧,体温多在37.5~38℃之间。倦怠乏力,纳呆,食无味,神疲气弱,面色无华,眼不欲睁,查舌质淡红苔薄白,脉虚数。
询问其病因,系在国外学习每日至深夜,日工作量达10余小时,身体异常疲劳,生活无规律,遂致此病。在美曾经多方检查,未能查明原因,虽多种方法治疗未能奏效。因而不远万里回国求治。
根据脉证综合分析,诊为内伤发热,属劳倦伤脾,清阳不升,阴火上乘而为病。

《内经》谓:“阳气者,烦劳则张”。东垣云:“脾胃一伤,五乱互作,其始病,遍身壮热,头痛目眩,肢体沉重,四肢不收,怠惰嗜卧,为热所伤,元气不能运用,故四肢困怠如此”。

对于此病,不可以苦寒清热,必以甘温除热,以升阳益胃汤主治。
处方


红参15克、黄芪25克、白术15克、半夏15克、茯苓15克、陈皮15克、泽泻10克、防风10克、独活10克、柴胡15克、白芍15克、甘草10克、生姜15克、红枣5个,水煎,日1付,分2次温服。

服药4付发热即退,迄未再起。食纳大增,全身渐觉有力,肢体舒适,精神转佳。唯近2日天气炎热,贪食瓜果,腹胀有小痛,大便稍稀,手心热,舌尖赤苔白,脉沉弱。
此为脾气刚复,不耐寒凉所致。仍以上方略作增减治疗。
处方


红参10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15克、甘草10克、陈皮15克、半夏10克、砂仁10克、木香7克、黄连10克、炮姜10克、泽泻10克、防风10克、柴胡10克、甘草10克、紫苏10克,每日1付,连服四剂,诸症皆除。

因学习时间紧迫,遂携药数剂返美。近日来信,几个月来一直未见发热,学业成绩优秀。

本案发热半年之久,虽经西医多方治疗而无功。

以气虚发热论治,用升阳益胃汤20余剂竟获痊愈,可见“甘温除热”之法与本症若合符节。发热有外感内伤之分,内伤又有阴虚、气虚之别。气虚,主要为脾气虚弱。

其证当有神疲乏力,气短懒言,食纳不香,腹胀便溏,面色萎黄,头晕目眩,舌淡苔白,脉沉弱无力等症。对此证切不可以苦寒、润腻之品,否则就会犯“虚虚实实”之戒。

二、飧泄(慢性肠炎)

李某,女,20岁,哈某厂工人,89年9月6日初诊。

主诉半年来腹泻频作,少有宁日。每日排便约3~4次,泻下物水谷分明,完谷不化。经某医院多次检查粪便,无阳性发现。拟诊为慢性肠炎。曾用链霉素口服,多种消化酶及收敛止泄制剂无明显效果。
周身倦怠无力,小溲黄,口苦,不欲食,身体逐渐消瘦,极易感冒,每次流感都难以避免。
诊见舌质淡,苔白微腻,脉左弦无力,右沉弱证属脾胃虚弱,清气下陷,同时又有湿热郁结之证。治以健脾益气,升阳止泄,佐以清利湿热。
处方


方以升阳益胃汤原方。党参15克、白术15克、黄芪20克、黄连10克、半夏10克、陈皮15克、茯苓15克、泽泻15克、防风10克、羌活10克、柴胡15克、白芍20克、甘草10克、生姜10克、红枣5个,每日1付,水煎服。

二诊:1989年9月20日。服上方12剂,腹泻止,每日排便1次,稍稀,小便淡黄,食感饭香,周身渐觉有力,面色转润,舌苔渐化,脉象沉而有力。此乃胃气渐复,清阳得升,湿热亦除。
继用上方12剂,二便如常,饮食大增,面色微见红润,形体略丰。效不更方,继以此方略事加减服用月余,病人康复如初、遂停药。

此案慢性泄泻,西医诊为慢性肠炎,中医称为飧泄,其特征为泻下完谷,兼有倦怠乏力,气短懒言,口干,食不知味,小溲微黄,舌质淡,舌苔白微腻,脉沉等症。

《内经》谓:“清气在下则生飧泄”。又谓:“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”。说明本症病机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,故以升阳益胃汤主治而痊愈。

三、痿症(重症肌无力)

杨某,女,11岁,1986年3月7日初诊。

主诉双眼睑下垂,睁眼困难1年余。晨起略轻,夜间较重。经西医神经科确诊为重症肌无力。服新斯的明等药取效一时,但不能持久。因转中医求治。
诊见患儿形体适中,面色萎黄,双眼睑抬举不能,语言清晰。家属代言其平素饮食较少,择食较重,喜食则略多,不喜则拈筷即放。体质较差,肢体软弱,动则乏力,不似他孩好动。查舌质淡,苔白,脉沉弱。
中医诊为痿症,属脾气虚弱,肌肉失养。
处方


治以升阳益胃汤加减。处方:党参15克、白术10克、黄芪20克、半夏10克、陈皮10克、茯苓10克、泽泻10克、防风10克、羌活10克、柴胡10克、白芍10克、红枣3个、生姜10克、人参10克。每日1付,水煎服。

二诊:1986年3月16日。服上方8剂,眼睑下垂有明显好转,上午基本可以睁眼,午后仍差。
继服上方月余,眼睑无论上下午均可灵活抬举。但看书较多时,仍觉眼睑疲劳,再诊上方去茯苓、泽泻,加薏仁30克,连服3个月,眼肌麻痹完全恢复。

饮食、精神、体力均随之逐渐好转。后嘱其以香砂养胃丸、补中益气丸间断交替服用,以巩固疗效。追访3年,病儿一直正常,已告痊愈。

《灵枢》谓;“五脏六腑精气皆上注于目,而为之精。精之窠为眼,骨之精为瞳子,筋之精为黑眼,血之精为络,其窠气之精为白眼,肌肉之精为约束,裹撷……”。

裹者、包扎;撷为以带承物,约束裹撷即眼睑肌之功能、为肌肉之精,而属于脾,脾合肌肉。

故本案治眼肌无力下垂,以补脾胃升阳为主,选用升阳益胃汤治之而获满意疗效。

四、顽固性蛋白尿

邵某,女,32岁,教师,1991年7月10日初诊。

慢性肾小球肾炎3年余。初经中西药治疗已缓解。半年前因劳累、感冒又再次复发。周身浮肿,血压增高,蛋白尿,管型,并有肾功轻度损害。
经中西药综合治疗,水肿基本消退,血压亦被控制在18/11kPa。但尿蛋白始终为(++),血BUN9.4mmol/L,血色素90g/L,血总胆固醇偏高(6.8mmol/L),血浆pr略低(总Pr52g/L)。
伴见面色萎黄,眼睑轻度浮肿,脘腹胀满,食纳无味,气弱无力肢体重著酸软,足踝部时肿。舌淡红,苔薄白,脉沉。
证属脾胃虚弱,水湿精微失于运化,湿邪留连。治以升阳健脾利湿法。
处方


投以升阳益胃汤。黄芪30克、党参25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20克、半夏15克、陈皮15克、柴胡15克、防风10克、羌活10克、独活10克、泽泻15克、白芍20克、山药20克、苡仁30克、生姜15克、大枣5个。

以此方略作加减,服用60余剂。病人水肿全消,食欲良好,面色转润,精力充沛,体力渐强。

查Hb130g/L,血浆蛋白、血脂均正常,尿Pr(-),肾功能正常。病获完全缓解,已上班数月。

本案肾炎,尿中蛋白数月不退,而以升阳益胃汤治疗2月告愈。可见升阳益胃法是治此病途径之一。

笔者观察,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型或肾病综合征,水肿消退后,多有蛋白尿长时间不消退,伴体重倦怠,面部及下肢轻度浮肿,食少纳呆腹胀,尿少便溏等症。

此属脾虚下陷、湿邪留连之候。因此多可用升阳益胃汤加减治之。临证观察多案均有良效。

五、过敏性紫癜,肾炎血尿

郭某,男,20岁,学生,1991年8月5日初诊。

周身紫癜,伴尿血、便血,并有蛋白尿7个月。西医诊为过敏性紫癜肾炎。曾用激素(强的松)病情一度缓解。在撤换激素过程中病情反复;再用激素无明显效果,因转中医诊治。
前医曾用清热凉血之剂,亦疗效不佳。因邀请为之诊治。
证见周身皮肤紫癜漫布,以下肢及胸部较多。其色多暗。面色虚浮,精神萎靡,自述周身乏力,腹胀,纳呆,时有恶心,经常身有低热近日尿赤,尿检Pr(++),尿中RBC充满。肾功能正常。血小板150×10⁹/L。
查舌质淡,舌体胖嫩,苔白微腻,脉沉缓。证属脾胃虚弱,清阳不升,湿邪留连,血失所统。治以益气健脾升阳化湿止血。
处方


处方以升阳益胃汤加味:黄芪20克、党参15克、白术15克、茯苓5克、半夏15克、陈皮15克、柴胡15克、防风10克、羌活10克、独活10克、泽泻10克、炒槐花20克、蒲黄炭15克、川连10克、藿香15克、生姜15克、大枣5个、白茅根30克,每日1付水煎服。

以此方加减先后服用30余剂,病人低热渐退,周身紫癜渐消,腹不胀,饮食增加,尿色转淡。尿检Pr、RBC、WBC均正常。心情愉悦,体力渐复。嘱继服半月以资巩固。随访3个月,未见复发。

过敏性紫癜肾炎,以紫癜、尿血及蛋白尿为特征,中医多以清热凉血之法治之。但本案用此法无明显效果。

根据脉证,当属脾胃虚弱,清阳不升,阴火内扰血失所统而致。因采用升阳益胃汤加味,竟获满意效果。可见临证中不拘常法,当随证论治方能中肯。

版权声明
•本文摘自《张琪临床经验辑要》(1998)作者/张琪
•值班/王勤莉丨荐稿、导读/周能汉排版/宋衢丨校对/赵平利丨视觉/十三审核/居业。
•本文版权归权利人所有。仅供学习交流,请勿随意试药。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中医书友会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